第一届CSS-CLUB活动

以下是第一届CSS-CLUB活动在世界日报2013年6月11日的头条报道

文化交流營 助華生融入美校園

記者王明心/北卡羅來納州報導
June 11, 2013 06:05 AM | 384 次 | 0 0 評論 | 5  | 電郵給朋友 | 打印
嚴賽柔(第二排左一)和中國學生學者美國校園文化交流營學生義工。(記者王明心/攝影)

嚴賽柔(第二排左一)和中國學生學者美國校園文化交流營學生義工。(記者王明心/攝影)
黃加恩(Diana Wong,左)和紐圖慕(Tom Nudell)示範晚間社交活動服裝。(記者王明心/攝影)

黃加恩(Diana Wong,左)和紐圖慕(Tom Nudell)示範晚間社交活動服裝。(記者王明心/攝影)

北卡州立大學統計系學生嚴賽柔有感初來乍到的留學生,往往需要克服許多文化及環境的適應問題,日前與高等教育管理系碩士班學生程瑛在學校舉行「中國學生學者美國校園文化交流營」(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Campus Life Upward Bootcamp,簡稱CSS-CLUB),透過講解、小組討論、短劇、服裝示範,幫助學生了解中美學習和生活差異。

嚴賽柔描述自己於2007年自北京移民來美時,因為語言障礙和文化衝擊,度過一段灰暗孤單的日子。今日活潑、開朗、充滿自信的她,希望以過來人經驗,幫助其他學生縮短摸索過程,充分享受美國的求學生活。

程瑛在「如何融入美國的學習環境」講座中,說明在中國上課是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,在美國可能上千人一起在大禮堂上課,也可能以小型研討會、網路研討會、工作坊形式進行。她鼓勵學生上課時要主動發言,訓練自己講話清晰有條理,積極參與互動。她傳授時間管理的祕訣,並提供與教授溝通的電郵範本及小組互動時可用的科技資源。

嚴賽柔在「美國校園社交生活」部分,指出中西文化不同,有些在中國視為謙虛、認真、內斂的作法,在美國卻可能被譏為無能、書呆子、無禮。她說要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誤會的金科玉律是「總是和善待人」。

她以實際例子說明美國人的用餐禮儀、談話方式、個人衛生習慣、金錢觀念、送禮習俗、約會態度等,鼓勵留學生勇敢走出「舒適區」(Comfort Zone),選擇和美國人當室友,既可增進語言能力,又可真正融入美國生活。

由美裔和華裔學生組成的義工團隊,以短劇向在場學生示範與美國人交友的應對進退,並推出服裝表演,展示上課、運動、上台報告、求職、社交晚餐、正式典禮、舞會、酒吧等場合的適宜服裝。

學生張容維回憶,自己剛來美國時,因沒有朋友,自己躲到廁所去吃中餐。她覺得這個講座對新生很有幫助。曾至中國學習華語的美裔學生紐圖慕(Tom Nudell)表示,美國人很喜歡交友,鼓勵中國學生多參加美國人的聚會,不要怕說錯英文,多說才會進步。